2010年12月8日

樂趣,工作的原力 (五) 解除迷思

天下雜誌網站近日發表一篇「好玩為成功之本」,其內容最早刊登在2004年的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這篇文章很適合想找回工作樂趣的人參考,以下斜線部份節錄片段文字與讀者分享。

過去,組織時代強調人人一致,但是創意階級卻主張獨立性、自我陳述、包容差異,以及多面向的經驗。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從前人們透過職業(農夫、工人……)來識別身分,但今天更多人喜歡用各種創意活動,像作家、美食家、設計師、顧問...來稱呼自己。


無獨有偶,德國最暢銷的企管書作者萊納德史布萊格爾(Reinhard K. Sprenger)與理查隔海遙相呼應。他在新作《個體的崛起》一書中提出,今天的經濟環境中,只有「獨具特色」的人,才有機會出人頭地。什麼叫「獨具特色」?史布萊格爾的看法是:「專注於最拿手、最能展現天賦的領域」,而且這項能力能受到肯定、得到讚許。 (節錄自天下雜誌好玩為成功之本)


個體的崛起」這本書,在「IT自由工作者」這篇文章中也曾經推薦,但出版已經有五年,在一般書店不太好找;近期有一本「工作大解放」,由37 signals創辦人著作,也是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工作的趨勢在改變,社會對人才的衡量,不再是這個「人」隸屬哪一家公司,而是這「個人」具備什麼樣的能耐,在把公司、頭銜的光環拿掉之後,還存在什麼樣的價值。過去的管理思維著重團隊領導,不容許個人主義、也不重視員工的個體性,企業希望把員工組織成軍隊般有效率地運作,有效地為組織的利益奮鬥。


傳統企業的運作方式,讓中年失業成為許多忠誠員工的噩夢,他們甚至在走投無路的那天,還不懂是誰偷走了乳酪。


傳統的工作,一切的價值建立在組織之上,因此員工離開的時候,通常需要一筆足夠過下半輩子的退休金;如果在這一項保障兌現之前,就失去了工作,要捲土重來並不容易。


過去,只要在一家夠大的企業待得夠久,往往不必擔心年邁的生活。

但是當多數企業不再能提供這種保障時,工作者自己必須及早換個腦袋思考,在長年工作之後,到底累積多少真正屬於自己的經驗、知識及學問,結束一段工作生涯後,能夠在下一個工作生涯創造更高價值。

即使是處在民主自由的社會,我們多數人其實都是被控制的。為了讓每個人都往同一個目標努力,有個手段叫作「排名」。


「排名」在台灣社會過度被重視,在學校裡,成績的排名決定哪些人優秀、需要被獎勵;升學時,排名決定哪些人可以進入優秀學校、繳比較低的學費;找工作時,排名決定哪些人可以進入百大企業;在公司裡,績效的排名決定哪些人可以被升遷、加薪。為了不要在排名上落後他人,許多人兢兢業業,但現實是一種排名只會有一位第一名,而多數的人最後被淘汰、被犧牲。

當名列前茅不再能保障你擁有理想的生活,那又為何要在意排名呢?

要成為快樂的工作者,得跨出無視於排名的第一步,不要再去競爭多數人都想要的第一名,不要再去擠百大企業,不要再去埋首為得到鐵飯碗辛苦拼命。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自己獨特天賦的領域成為佼佼者,做自己的第一名並不難,把快樂加進來計算,獲得的報酬也不見得比較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yhcode by lyhcode
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