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正」字新解

第一次學「正」這個字,已經忘了是在幾歲,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

認識一下,「正」的甲骨文這樣寫!
圖片來源

「正」是個很簡單的字,...

但是愈簡單的「字」似乎愈難解釋,從教育部國語小字典,找到「正」的解釋:

1. (1) 不偏斜的。如:「正午」、「正中」、「公正無私」。
 (2) 合規矩的、合常理的。如:「端正」、「正經」、「正路」、「正道」。
 (3) 恰巧、剛好。如:「正好」、「正巧」、「正值」、「正中下懷」。
 (4) 表動作在進行中。如:「他正在讀書。」、「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
 (5) 修改錯誤。如:「改正」、「訂正」、「糾正」。
 (6) 純而不雜的。如:「純正」、「正紅色」。
 (7) 肯定的。與「反」相對。如:「正面」、「正方」。
 (8) 與「負」相對。如:「正數」、「正電」。
 (9) 原本的、正式的。如:「正本」、「正職」、「言歸正傳」。
2. 正月:農曆的第一個月。如:「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歡度春節的時候。」

身為Google時代的網民,Google可以回答我們很多問題。如果你今天想不出要問Google什麼問題,沒關係!可以參加「一天一Google(A Google a day)」,每天都會提供一個新的問題,由Google提供,也是由Google幫你找答案。

如果用Google查詢「正」,將會發現原來這才叫「正」,...
Google圖片搜尋「正」
 不只有「正」的圖片,還有「正」的影片!
Google影片搜尋「正」
還是別太早教小朋友Google搜尋,寫功課乖乖翻字典去吧!

風行網播放器網路流量頻寬限制設定

風行網是一套很好用的P2P網路電視播放軟體,可以找自己喜歡的電影或影集、電視節目,可以選擇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或線上直接播放,相當方便。若還未安裝請參考這篇文章

對於網路頻寬有限的朋友,例如在外面租房子、和別人共用同一個寬頻網路,或是看影片的同時,家裡也有其他人需要上網,可以考慮按照以下的說明,設定風行網播放器的流量限制,避免在播放影片時整個網路像癱瘓般。

點擊右上方的Menu按鈕,打開 Setting / Preferences。

在Connection設定區,將Global max download rate(最大下載速度)、Global max upload rate(最大上傳速度)設定為合理值。

如果要收看高清畫質影片,下載速度建議設定在300以上,播放影片比較不會延遲。因為要達到300KB/s的速度,網路頻寬至少要有3Mbps以上,所以建議使用3M/8M/10M/12M以上的寬頻網路。如果網路低於2M又不方便升級,則可以在開始播放後,先按暫停,讓緩衝區資料累積多一些,之後再播放會比較順暢,或是先將影片完整下載後再播放。

因為風行網是採用P2P網路傳輸方式,如果你能播放順暢,是因為有其他人願意分享和貢獻自己的網路頻寬,所以上傳頻寬建議不要設定太少。以上傳頻寬1Mbps來說,可以設定80KB左右,保留2成頻寬給其他網路程式如網頁瀏覽器傳輸資料,如果同時還有其他P2P軟體在使用中,則以各P2P軟體的頻寬用量總合不超過8成即可。

使用風行的朋友,若感覺即使沒在播放影片時,網路用起來也變比較慢,可以將以下設定「Don't close Network Transport Service when exit」的打勾取消,這個選項預設是開啟的,會造成風行的視窗關閉後,仍然在背景上傳資料。



延伸閱讀

歌手阿福(鄧福如)首張專輯發表:原來如此 ...

有實力、不怕沒人氣,運用網路群眾的力量,歌手鄧福如的YouTube頻道爆紅,從網友的期待變成媒體關注、發行個人專輯的「阿福(A-FU)」,就在這幾天首張專輯《原來如此》開賣。
平凡的阿福 即將唱出你我心中的不平凡
歌聲又清新又時尚 風格既特殊又親切

說到阿福當然不能不提到她在YOUTUBE點閱率最高的這首歌是阿福很重要的開始~~~當初阿福是想:為甚麼國外有那麼多COVER可以放YOUTUBE,於是她也想試試…她想了好多歌,想哪首才適合自己的味道,後來她想這首歌多是男生唱,女生唱應該會是另一番風味。完全沒想太多,只覺得可以玩這樣的事是有趣的,沒想到引發那麼大的迴響~~

鄧福如已經從素人歌手身份變為發行唱片的新人,《原來如此》共收錄11首歌曲,其中「Nothing On You」就是讓在YouTube上讓阿福一夕爆紅的翻唱歌曲。
01 未填詞
02 聲聲慢
03 一點點喜歡
04 如果有如果
05 起飛
06 福爾摩斯
07 你好嗎 天氣好嗎
08 星空戀曲
09 許你向我看
10 LET GO
11 Nothing On You(Afu Version)

阿福的「Nothing On You」YouTube影片,已經累計超過400萬人次播放。

阿福的YouTube頻道(afuuu666),已上傳14段影片,累計超過1千7百萬人次的影片播放次數、2萬8千人次訂閱。Facebook官方粉絲團「樂福星球」,也有超過6萬名粉絲加入。有KKBOX帳號的朋友,現在已經可以上KKBOX聽完整專輯

更多阿福的報導:

2011年5月29日

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揭發假食物的閱讀清單

這一波塑化劑引起的食品添加劑危害健康事件,應該讓不少人開始飲食的安全。除了新聞已經連續報導多日的DEHP,陸續還有DINP、DNOP、BBP等有毒塑化劑,在這些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添加劑被發現之前,我們信賴食品檢驗、知名品牌,現在都破了功。

可惜台灣人向來很健忘,也許再過不久,新聞媒體有了更好的報導材料,大家的注意力逐漸轉移,這個事件就會開始被淡忘。

所以我想列一份書單,讓現在開始重視飲食安全的朋友,也能藉著這次的事件,開始重視樂活、健康的飲食觀念。

身為小老百姓,我們並沒有能力自己檢驗食品是否安全;但是我們可以自己簡單地判斷出,什麼是真食物、什麼是假食物,只要是假食物,就必須減少食用。因為假食物用了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就是為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但仍然讓食物保有新鮮、美味可口的假象。

簡單說,假食物就是給人吃的飼料,和寵物罐頭一樣都是由食品加工廠製造。雖然假食物也符合政府訂定的標準,但說穿了只是吃了不會馬上出現危害健康問題,但長久累積了各種非食物本身應有的化學物質,加上現代人普遍缺乏運動習慣,還沒代謝掉的毒物一點一滴毒害五臟六腑,最後引起疾病上身,仍得不償失。我們若為了方便、省錢去吃這樣的食物,最後付出的代價恐怕更昂貴。

也許這次的塑化劑事件,正式個最好的教訓,讓大家都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對飲食健康的重視。

揭發假食物的閱讀清單
  • 真食物的奧秘:讓你找回健康的完美食物
  • 最敢揭發加工食物的真相報告:你吃的是食物,還是飼料?
  • 假食物教我的50堂健康課 :無毒蝦白佩玉教你吃對「真食物」,健康一輩子

2011年5月27日

三分鐘快速安裝nginx+php5-fpm,以Ubuntu 11.04為例

鑑於愈來愈多網站必須應付高流量負載的需求,愈來愈多網站棄LAMP(Linux+Apache+MySQL+PHP)投明,而什麼才是照亮未來之路的明燈呢?

現在下定論還言之過早,最近和朋友在討論網路服務的系統架構時,我們似乎有了些共識:
LNMP = Linux + Nginx + MongoDB + PHP-FPM

這個組合幾乎可以確定,網站應付初期流量的成長綽綽有餘。

但是安裝LNMP會不會麻煩呢?

如果是開發、測試環境,強烈建議使用Ubuntu Linux,大約只要三分鐘,就能搞定整個伺服器開發環境。

首先,安裝需要的軟體。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fpm nginx mongodb

再來修改nginx的設定:
/etc/nginx/sites-enabled/default

設定listen要監聽的port號碼,並且把php/fastcgi的註解符號移除,其中9000是php5-fpm預設的port號碼,請參考以下代碼(部份節錄)。
server {
    listen 8000;

    location ~ \.php$ {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預設的nginx網頁根目錄位置在:
/usr/share/nginx/www

在網頁根目錄下建立一個test.php程式檔案,內容如下:
<?php phpinfo(); ?>

接下來重新啟動nginx/mongodb/php5-fpm。
sudo service php5-fpm restart
sudo service mongodb restart
sudo service nginx restart

用瀏覽器打開:http://localhost:8000/test.php
正確即可顯示PHP相關資訊!

深入淺出OpenSSH於日常工作的應用(二) 使用sftp傳輸檔案

上一篇文章說明ssh如何安裝及設定,本文則是分享如何用sftp取代ftp作為檔案伺服器。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檔案傳輸協定,過去是網路使用者交換檔案很常用的一種方式,許多網友會架設自己的私人FTP站台、當站長,並且在BBS或News Group徵求其他站長交換帳號。但現在已經很少人會這麼做,因為通常想找的檔案,都可以在論壇找到BT種子、ED2K連結,或利用eMule等其他P2P軟體內建搜尋功能,而Web化的檔案分享服務,以較方便的HTTP協定,就能提供檔案上傳、管理、下載等功能,絕大多數的人電腦都有安裝瀏覽器,但不一定安裝FTP軟體;即使瀏覽器內建FTP功能,但大多相當難用。

儘管FTP已不常用於大眾的檔案交換分享,但是對於伺服器、遠端工作站的使用者來說,還是經常需要透過FTP傳輸檔案,因為傳輸效率高、穩定、容易續傳。

對於Ubuntu Linux的使用者,只要安裝好openssh-server(如未安裝請參考此篇),啟用ssh服務後,其實就已經內建一組檔案傳輸服務,不需要再加裝其他FTP服務。

SFTP(SSH 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ssh內建的檔案傳輸服務,同樣提供加密的安全傳輸服務,不像一般未加密FTP(FTP也有可加密版本)在傳輸過程採用明碼(帳號密碼及檔案內容可能遭到攔截),所以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雖然效能部分不如未加密的FTP,但是對於日常工作需要的檔案傳輸,其實也算足夠了。

在Linux及Mac OS X系統下,可以使用sftp指令建立連線。(yourname:你的帳號;servername:主機IP或HOSTNAME)
sftp yourname@servername

之後的操作指令與ftp類似,例如ls、cd、get、put、rm、mkdir、rmdir、quit等,可以參考sftp指令說明

當然在Linux下有加強版的lftp指令,還沒裝lftp可以先用apt-get裝上。
sudo apt-get install lftp

接著就可以用lftp連線到遠端sftp服務。
lftp sftp://yourname@servername/

lftp比起sftp或ftp指令加強了許多功能,例如mirror(複製整個資料夾)、queue(傳輸任務佇列)、限制頻寬用量等,可以參考lftp指令說明

圖形化介面的檔案傳輸工具軟體FileZilla,跨平台支援Windows、Linux及Mac OS X,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FileZilla同樣支援sftp功能,只需要在主機欄位輸入 sftp://yourname@servername/ 格式的位址。

ssh的sftp用途不僅如此,在Linux系統下,我們可以透過sshfs指令,將遠端ssh伺服器的資料夾「掛載」到本地主機的磁碟路徑下,不管是編輯、建立、搬移、複製檔案,雖然檔案實際儲存在遠端,但操作起來就像是在本地端的磁碟一樣方便。

安裝sshfs同樣只要一行指令!一行!
sudo apt-get install sshfs

接著建立一個新的remote資料夾,並且用sshfs掛載遠端sftp資料夾。(yourname:使用者帳號;servername:伺服器IP或HOSTNAME;/為遠端資料夾路徑,此為根目錄)
mkdir ~/remote
sshfs yourname@servername:/ ~/remote

之後就可以直接操作遠端資料夾,就像在本地端的磁碟一樣。
cd ~/remote
ls

請小心!這是直接對遠端的檔案系統操作,就像以sftp連線登入後一樣,並非複製,所以刪除檔案會真的把遠端的檔案也刪除。

如果不再繼續使用,則可以用umount指令卸載。
umount ~/remote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假設有一項Web專案,在工作站A開發,完成的檔案需要同時發佈到伺服器B、伺服器C、伺服器D三台主機,因為要利用三台伺服器進行平衡負載。

這種需求利用sshfs就可以非常非常輕鬆達到。

例如工作站A已經建好以下三個資料夾,並且都利用sshfs掛載B、C、D三台伺服器的遠端資料夾。
~/server_b
~/server_c
~/server_d

我們要只需要將專案完成的檔案,用一般的cp指令就能完成發佈和部署工作。
cp -rf ~/project/* ~/server_b/project
cp -rf ~/project/* ~/server_c/project
cp -rf ~/project/* ~/server_d/project

把這些指令寫成一個deploy.sh的腳本檔案,以後只要執行一道指令,就可以自動完成部署的任務。
./deploy.sh

由於遠端伺服器的資料夾,操作起來就跟本地端磁碟一模一樣,所以除了用cp複製檔案外,還可以結合其他工具如sed、awk等,很方便地進行自動化的設定調整(針對不同伺服器做設定調整)、維護(例如清除不再用到的暫存資料),或是以本地端的圖形化開發工具(如Eclipse)直接編輯檔案位於遠端伺服器的專案。

這對於P2P的牧場狂熱者,也有很不錯的應用方式,例如在A、B、C三地分別建置不同的Ubuntu Linux動物機,分別使用不同網路頻寬下載檔案,在檔案倉庫的主機,可以用sshfs掛載每一台動物機的資料夾,再配合crontab排程,利用凌晨不影響其他人網路使用的時段,自動將下載完成的檔案搬移到檔案倉庫。

深入淺出OpenSSH於日常工作的應用(一) 安裝與使用ssh

近來常看到Ubuntu Linux被拿來和Windows比較,而評比的方式通常是拿「桌面應用」,比如軟體的種類數量、視窗特效等。每次看到這樣的報導,就覺得莫名的興奮,因為Linux除了在伺服器應用有絕對的優勢,居然也讓一般使用者願意思考Windows和Linux哪個好,我想這部分應該感謝Ubuntu團隊的努力,讓Linux從安裝到上手都相當容易。

其實哪一種作業系統比較好?主觀的意見都只能當作參考,因為每一種受歡迎、擁有愛好者的作業系統,肯定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以筆者來說,同時間就有多部機器分別運行Windows、Linux、Mac OS X,若是要玩3D Game、看P2P網路電視、接USB DAC聽音樂,肯定是先打開Windows的機器再說;若是要架設Server、開發Web-based應用程式,自從2001年我的Windows 2000 Server接二連三遭到入侵、開始改用RedHat Linux 7.1架站,就愛死這個堅不可摧的系統;去年入手人生中的第一台蘋果電腦(MacBook Pro),又發現Mac OS X這個簡單、華麗的系統讓人愛不釋手。

因此我不再思考哪一種作業系統比較好,開始嘗試讓不同作業系統能夠一起工作,各取所需、各取所長。

這篇文章想說明以Linux作為Server的架構,而Windows或Mac OS X則扮演Client的角色。

如果要在遠端遙控一台電腦,習慣使用Windows的使用者,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遠端桌面連線(Windows內建)、VNC或TeamViewer。這些都是很棒的遠端桌面軟體,但共通的缺點就是太依賴圖形化介面,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在區域網路使用沒甚麼問題,若是遠端操作一些簡單的任務,速度慢一點也不是大問題。

但如果你很不幸地跟我們一樣,經常需要設定和維護伺服器,或是在遠端的工作站開發軟體(大多是Web-based),就要認真考慮一下,學習Linux的基本指令、改用以文字終端機為基礎的遠端連線方式。

※ 如果你是Linux新手、想學好系統操作基礎功夫,強烈推薦《鳥哥的Linux私房菜》教學文章

早期的Linux大多採用telnet作為遠端連線方式,如果你沒用過telnet沒關係,因為在台灣普及率很高的BBS就是屬於一種telnet架構的服務。由於telnet在傳輸過程中都是未加密的明碼,相當容易造成資料在傳輸過程中被攔截,駭客就可以從中獲得帳號密碼,造成Linux系統也遭到入侵。為了提高安全性,telnet通常需要搭配防火牆限制連線來源、只允許部分非root權限的user登入,但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所以近來Linux系統預設的遠端連線伺服器,就不再選擇telnet,而採用ssh取而代之。SSH是Secure SHell protocol的縮寫,它在資料傳輸過程中,資料封包會經過加密,即使資料遭到攔截,也非常不容易破解還原,因此安全性大幅提高了。

但ssh並不是只為在安全考量上取代telnet,其他一些Linux網路遠端指令如finger、R Shell(包含rcp、rlogin、rsh 等)、talk、ftp等,以及圖形化程式的X11 forwarding,都可以透過更安全的ssh取代。

Ubuntu Server版本裝機過程中,可以勾選SSH Server服務,系統安裝程式就會自動安裝、啟用ssh服務。

但如果用Ubuntu Desktop或安裝Ubuntu Server時沒有勾選,也沒關係,在Ubuntu Linux加裝ssh服務相當簡單,只需要一行指令:
sudo apt-get install openssh-server

一行、只要一行,就裝好ssh了!完成後ssh服務會自動啟用。

如果要確認ssh服務是否有在運作,可以輸入:
service ssh status

如果ssh服務已經在運作,會看到如下訊息(****是數字,代表PID)。
ssh start/running, process ****

否則,出現以下訊息,表示ssh還未啟動。
ssh stop/waiting

自行啟動ssh服務的指令為:
sudo service ssh start

停用ssh服務的指令為:
sudo service ssh stop

當然也可以重新啟動,但不太常用到:
sudo service ssh restart

從遠端連線到ssh服務,Linux和Mac OS X系統通常都內建ssh指令。(yourname:你的帳號;remotehost:伺服器的IP或HOSTNAME)
ssh yourname@remotehost

Windows系統需要加裝ssh連線軟體,筆者最推薦的軟體是pietty,它是由台灣人(piaip)改良PuTTY,對中文支援更完善的版本。
http://ntu.csie.org/~piaip/pietty/


一般情況下,ssh服務預設使用的port號碼為22,但有些講求更高度安全性的伺服器,會將port更改為其他號碼,讓駭客使用的掃描工具不會輕易找到ssh服務。雖然ssh連線有加密,但使用root帳號直接登入還是相當危險的事(可能被鍵盤側錄等),伺服器管理者可以修改設定防止一時疏忽造成伺服器安全危害。

Ubuntu的ssh服務設定檔路徑是:
/etc/ssh/sshd_config

以下示範將port號碼改為11122,並禁止root帳號直接登入。
Port 11122
PermitRootLogin no

更改port號碼後,ssh連線指令也必須指定號碼。
ssh -p 11122 yourname@remotehost

有些ssh服務在登入時需要等待很久,這跟網路環境的配置有關,但我們也可以調整sshd_config,減少登入等待時間。
GSSAPIAuthentication no
UseDNS no

延伸閱讀:

2011年5月26日

新成立Groovy Taiwan臉書粉絲團

為了讓更多台灣的Java軟體開發者認識Groovy/Grails,我們在臉書成立Groovy Taiwan粉絲專頁,將不定期發佈新資訊,讓大家都能有機會挖到寶,讓Java軟體專案的開發更HAPPY!

Groovy Taiwan關心的議題有:
  • Groovy程式語言發展:Groovy改良自Java,是一個講求敏捷的動態語言,就像Python、Ruby,但它更能直接應用Java強大豐富的程式庫。
  • Grails網站開發框架發展:受Ruby on Rails啟發的Grails,讓Java EE網站應用程式的開發更敏捷。
  • 整合Groovy:將Groovy整合到現有的Java專案,加速專案的開發工作、讓Java應用程式能用Scripting方式擴充新功能等。
如果你覺得寫Java程式很討厭,超級複雜簡直就像怪物般的EJB、Struts、Hibernate、Spring...設定經常讓你不得不加班,認識Groovy將有機會讓你拯救自己!

現在就加入Groovy Taiwan

2011年5月25日

ECFA如何影響我們工作的未來?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已有九個月,其主要內容是降低關稅、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促進雙方貿易與投資往來。

兩岸經濟協議(ECFA)於2010年9月正式生效,今(2011)年5月6日致函WTO秘書處,就ECFA向WTO進行早期通知,正式提出ECFA內容包括早期收穫計畫以及後續待協商之貨品及服務貿易等協議。ECFA不但使兩岸經濟合作邁向新的里程碑,也是台灣在東亞地區簽署的第一個FTA,如今台灣與最大貿易地區—大陸洽簽成功,ECFA生效迄今雖僅九個月,且2011年1月1日起,ECFA才開始第一階段的早收清單降稅,然而短短四個多月,已經看到ECFA對台灣的效益迅速展現。
(出處為ECFA效益迅速顯現)

近日來有多則新聞,可以幫助我們瞭解ECFA到目前為止的發展。

請不要亂猜我支持哪一黨!我並不避諱公開,我支持《全民最大黨》,尤其是阿KEN、安心亞!同樣在演戲、作秀,且透過電視媒體播放,我認為全民最大黨帶給人民的快樂和幸福,遠高於其他黨!對於藍或綠或黑或白,個人的想法稱不上意見,只有公民的投票結果才是真實的!

還是不清楚什麼是ECFA、FTA、早收清單及WTO與FTA關係?請參考以下各項解釋的摘要。

根據馬總統在辯論中的說法,ECFA(兩岸經濟架構協議)的內容就是:
一、降低關稅。二、保障投資。三、保障智慧財產權。

F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是兩國或多國間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於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貿易壁壘(例如關稅、貿易配額和優先順序別),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國家間自由流動。

早收清單(Early Harvest List),「早期收穫」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雙方先列出開放對自己有利的關稅項目,提出「提早降關稅」的項目清單。

只要是WTO的成員,彼此之間簽訂任何FTA、自由貿易協定,都需遵循WTO的規則。而台灣跟中國,都是WTO的會員。
(出處為ECFA懶人包--10個Q&A,馬上了解什麼是ECFA)

若兩岸人才交流更頻繁,會不會讓我們工作不保?麵包會不會消失?商業週刊曾刊載過一篇《我的薪水會直直落嗎?》,在2009年就預告危機將發生。

七年前,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市場開放,泰國米、美國牛肉、紐西蘭奇異果、進口車、歐美的奢侈品,都進來了。當時消基會歸納,WTO讓台灣市場出現「三多」現象:「種類多、選擇多、比較多」。

但ECFA跟WTO最大的不同處在於,「三多」可能變成「三高」:「高同質性、高替代性、高競爭」。未來十年,如果你沒有做好準備,在中國企業大軍長驅直入時,中小企業很可能倒閉、被陸企收購,中小企業老闆變成陸幹。屆時,你的薪水也可能像中國的流行用語「跳水」一樣,往下直墜,甚至飯碗不保。

(略)

簡單說,WTO是一場「薯條與包子饅頭」的戰爭,但ECFA則是一場「包子對包子」、「饅頭對饅頭」的戰爭。

(略)

千萬別以為,你沒做佛像、也沒種烏龍茶,這些都跟你無關。在經濟學「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原理下,兩岸人民的文化、語言既然相同,如果你自己的競爭優勢不夠,你的薪水將與對岸人才看齊,很可能往下「跳水」,甚至,工作也被替代掉了!當然,如果你是世界級人才,你的薪水也可以像北京、上海的一流人才一樣,突破台灣的薪資天花板,薪水往上三級跳。

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如果兩個地區有密切往來的話,那這整個地方,同樣能力的勞工,他的工資會拉得比較接近。往來越方便,就會越接近。」價格均等化背後的原因,在於人才、貨物自由流通,ECFA,就是讓其自由流通的大門。
(出處為我的薪水會直直落嗎?)

是危機?還是轉機?其實對準備好的人來說,危機就是轉機。

2011年5月23日

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訣竅?

選個自己有興趣、符合專長、充滿無限熱情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找到一份熱愛的工作之後,要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之間達成平衡呢?不管工作是否只為了賺錢或是為了理想、夢想,工作都不應該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無論工作再怎麼重要,也只是讓我們生活向前邁進、實踐抱負的一種方式。

不久前有著工程師疑似工作過勞猝死的新聞,之後的發展是一連串詭異的現象,政府依法稽查公司是否違法,公司為自己辯護,民眾開始議論政府為何不嚴格訂定更能保障工作者權益的法規,也有不少人認為公司不重視員工的福利和健康。但不管是政府或公司,再怎麼做改變也都只能是表面功夫,因為政府和公司都是「人」所組成。

我試圖驗證一個想法:若自己的觀念無法改變,那麼不管規定怎麼改變,犧牲生活的工作方式永遠也換不到更好的生活。(時間供給愈多,每單位時間的價格愈低)

可惜,人生不能Replay,我沒辦法過了二、三十年後,再來看看這麼想對或不對。所以,我開始汲取別人的經驗分享:

TED有一則Nigel Marsh分享的《怎樣達致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認為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能冀望政府或公司能為你做些什麼,因為每個有生命的個體,必須正視自己的生活、去解決問題,不該期望公司能幫你,也無法期望政府能改變什麼。Nigel期望社會能改變對成功的定義,成功不能簡化成擁有很多錢,而是去思考更有深度和多面性的定義:「活得好的生命。」


我們需要正式問題,自己為人生做好計畫,並且開始勇於「改變」。

若問題的根源,根本無關政府或公司,而是我們自己,是否該願意誠實面對與檢討自己呢?

我看到一篇寫得不錯的文章《當一個完整而有趣的人》,作者比較了東方和西方人迥異的工作觀念,部分轉載於下。

當絕大多數的東方人汲汲營營在想當「有錢人」或「成功人士」的時候,西方人卻很努力地在追求如何變成一個「有趣的人」,或者是「懂得生活的人」。有些人會將這原因過於簡單地歸納為,東方人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處於經濟的劣勢,窮怕了,所以還正在急起直追的階段,還沒有那樣的富裕來追求生活品質,但是如果你有機會看看西方人平均的薪水,比較當地的物價的話,就會發現,在財力上,一般的西方上班族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闊綽,但是他們卻不願意變成一部賺錢的機器,一天工作了八個小時之後,剩下的十六小時是追求享受的最好時機;一個星期工作了五天之後,另外兩天是來花掉辛苦賺來的錢的,因為如果賺了錢不好好花在心愛的事物上,就失去了工作的基本價值。 (文章連結)

也許這跟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有關,還在念書的時候,很多人會告訴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努力學業就對了。」畢業後開始工作,還是很多人會告訴你:「不要想太多,好好認真工作就對了。」

現實是,工作的時候,為五斗米折腰,真的無法想太多。

這種想法忽略一個事實,八小時的工作在一天之中其實只佔了三分之一,再扣除睡覺時間,自己能掌握的時間,大約和工作一樣都是三分之一。而一年之中不用上班的日子,大概有一百多天,也是佔去三分之一,是屬於自己能完全掌握的日子。

以整個人生來看,假設活了75歲,從25-55歲都在工作,雖然工作佔去30年,但是還有45年是完全屬於自己。

以上班工作為中心的想法來看,上班的八小時已經好累,回到家當然是好好休息放鬆一下。平日週一到週五工作已經好累,週末當然是要放空、好好玩一場。

可是這種想法,幾乎是拿人生去經營工作,而不是拿工作去經營人生。上班工作的辛苦付出,任勞任怨,不正是要將收入用來好好規畫「下班後的人生」嗎?

所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下班後的人生,如果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有90分,那麼對下班後、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就該拿出180分的認真態度。下班後的人生,不該只是讓自己休息、在工作中走更長遠的路,而是一條屬於自己、必須認真走過、風景最美好的路。那什麼時候該休息呢?慵懶漫無目的的休息應該被自己禁止,每天維持充足的睡眠和正常飲食、作息,就是最有效的休息了。

開始認真生活之後,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會不一樣。

下班後,你可以認真經營一個自己的網站、書寫或繪畫一系列自己的作品,參加自己有興趣的進修培訓課程,也可以學習第二種、第三種語言,或是花時間和家人朋友好好相處。

渡假時,可以完成一些期待已久的挑戰,搭配一些運動嗜好如登山、跑步、騎單車,或是一些休閒喜好如攝影、賞鳥、觀星、美食等。充分地利用屬於自己的時間,認真經營生活,而不是慵懶地讓時間流逝,而帶著未充實的身心回到工作職場。

也許下班後的生活,不是什麼新的題材,但最近有本暢銷書也是在談論這個議題,書名是《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

以下班生活為中心的想法來看,上班八小時實在很短,事情不趕快完成,就會拖延到工作時間,耽誤美好的下班生活,所以工作要追求更好的效率、用更好的方法,向所有不必要的加班說NO。

前進Android Market!》是一本軟體開發技術書籍,但是作者在序言分享了這麼一段想法:

由於工作的關係,筆者曾經有幸在每年到瑞士參加某跨國機構的雲端計算研發工作。除了對於歐洲的風土民情有了不同的認知之外,最大感觸就是歐洲人對於工作的態度。如果比較兩者在工作上的努力,台灣一個人真的是歐洲兩個人的工作量,或許是傳統的關係,歐洲的團隊分工以及對專業的尊重,使得他們能在不太長的工作時數下,除了能夠準確的完成工作之外,還能夠發揮創意讓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也為了能夠增加工作效率,總是會在事前一起激盪並收集各種可用資源,就如同諺語「不要重覆發明輪子」所表達的,將精力發揮在最重要的部份,因此,如果有任何現存的元件已經被証明是可行的,如何善用絕對是比重新發明它來得更重要且有效率。而這也是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傳達給你的訊息。(原文出處為《前進Android Market!》一書)

不管工作再怎麼忙,都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有任何理想就要把握當下,一點一滴逐步執行、實現,不讓「因為要上班、下班後很累」成為藉口。

2011年5月22日

PhoneGap 跨平台的行動應用程式開發框架

PhoneGap是開放源碼(open source)且免費(free)的開發框架(framework),它讓應用程式只需要建立一次,就能發佈到各種不同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

PhoneGap如何運作?
  1. 使用網頁標準(Web Standards)建立應用程式:以HTML5為基礎,所以一般開發人員普遍熟悉的HTML及JavaScript語法就可以建立應用程式。
  2. 透過PhoneGap封裝:讓採用PhoneGap框架的應用程式可以存取不同手機的原生API。
  3. 部署到多種平台:以標準網頁技術建立的應用程式,能夠在行動裝置上運作。
看到這邊,也許有些讀者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都用網頁標準開發應用程式,為什麼還需要PhoneGap,直接用手機內建的瀏覽器打開不就好了?跟一般的網站形式的應用程式有何不同呢?

如果是一般網站應用程式就能解決問題,其實就不需要PhoneGap。但很多應用程式需要利用智慧型手機的特殊裝置,例如:加速計(Accelerometer)、照相、電子羅盤、地理位置定位、檔案系統等,一般的網頁應用程式在安全性的考量上,不太可能直接或完全取得這些手機裝置的存取權限。

由於在不同的平台(如iOS、Android、Symbian等),有各種不同的原生API及應用程式開發方式,通常開發者必須為不同裝置各打造專屬版本的應用程式。使用PhoneGap框架之後,只要符合PhoneGap支援的HTML5網頁標準,就可以交給PhoneGap的底層程式解決跨平台的問題。(PhoneGap對各類行動裝置的支援程度請參見Supported Features)

開發環境需求

不同行動裝置的部署會需要不同的開發環境配置。
  1. iOS: Mac OS X (Intel-based) + XCode
  2. Android: JDK + Eclipse 3.4 + Android SDK
  3. BlackBerry: Windows + JDK + BlackBerry WebWorks SDK
  4. Symbian: Windows(cygwin) or OS X or Linux + S60 SDK
若有同時需要建置及部署不同行動裝置的需求,採用Mac OS X或Linux應該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PhoneGap適合我嗎?

行動裝置應用開發還在發展初期,所以各家平台未來肯定會持續有大改版出現,PhoneGap要解決這種跨越平台及版本的Gap並不容易,不適合作為重要應用程式的基礎(特別是準備要上架當作商品的專案),至少目前是如此。

對於新的應用程式,若Web就能搞定,不需要用到手機照相或定位等功能,其實只要考慮例如jQTouch這種純網頁技術的解決方案。

若是真的需要開發裝置原生的應用程式,特別是準備做為商品上架販售,需要考慮為主流平台(如iOS或Android)客製化專屬的原生應用程式,某些功能也許可以搭配Web Services方式發佈。因為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開發,很強調節省系統資源、避免不必要效能消耗,多了一層不見得是好事。

但如果手邊的專案本身是以網頁為主,而行動版本只是提供給部份使用者一些方便,還未考慮開發正式的行動專用版,這時候嘗試用PhoneGap製作雛形(prototype),也許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很容易就能讓Android及iOS都能試用,作為未來行動版本發展的評估。而且對既有的網站開發人員來說,只要熟悉HTML5及JavaScript技術就能開始進行,相較原生應用程式的開發,門檻比較低。

延伸閱讀
  1. PhoneGap (official) 
  2. PhoneGap Wiki
  3. 跨越行動網頁與原生軟體的隔閡 – PhoneGap
  4. 建構Android應用程式 (book)

2011年5月21日

DokuWiki + Disqus 讓協作平台也有留言回應功能

DokuWiki是一套我相當喜愛的Wiki協作平台,主要的原因有:
  1. 不用資料庫(採用檔案系統保存資料),架設相當方便
  2. 內建GeSHi程式碼Syntax Highlighting
  3. Plug-ins相當豐富,而且可以在線上後台自動安裝,設定維護也可在後台完成
  4. DokuWiki的專用語法簡潔,容易撰寫長篇文章
對於以「發表內容」或「整理資料」為主的網站,而不強調一些客製化功能(如購物車),其實用DokuWiki當作內容管理系統(CMS)就已足夠。

如果想讓DokuWiki也有部落格常見的「留言(回應)」功能,只要搭配Disqus提供的免費服務,大約只要花費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能讓DokuWiki多了這項和讀者互動的功能。

Disqus開發團隊對各種平台的整合,實在值得嘉許,再建立新的Disqus服務後,可以發現「DokuWiki」也在支援清單中。


安裝步驟如下:
  1. 在DokuWiki後台的插件管理器(管理外掛),輸入Disqus plug-in的下載網址:http://github.com/splitbrain/dokuwiki-plugin-disqus/zipball/master
  2. 等候一段時間,DokuWiki會自動下載並完成插件安裝。
  3. 完成安裝後,打開系統配置設定(配置管理器),找到Disqus外掛設定,將申請Disqus服務時設定的Shortname輸入。
  4. 在需要提供留言功能的頁面,最後一行增加「~~DISQUS~~」Wiki特殊語法,就會針對該頁面啟用Disqus服務。
  5. 實際範例可以參考:http://lyhdev.com/hardware

選擇那個 Blog 平台?我喜歡與不喜歡 Blogger 的原因

如果,此時此刻要成立一個新站,而且打算以部落格(網誌/Blog)方式架設,大家會如何選擇呢?

若採用BSP(Blog Service Provider)提供的部落格平台,其實國內外有不少選擇。國外知名的Blogger、Tumblr、Wordpress.com,國內知名的痞客邦、天空、無名、Xuite。

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喜歡Blogger,因為它能免費使用自訂專屬網址(就是自己花錢註冊買的網域名稱),這樣比較有「經營自己專屬網站」的感覺,而不是掛在別人的網址下。對於一個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部落格,除了持續增加內容的質量,流量幫「網址」創造的價值其實也很重要。

當然自訂網址的功能,Tumblr也同樣做得到。但是Blogger的樣板(Template)客製化彈性非常高,雖然對多數使用者來說,這代表其他平台常見功能在Blogger幾乎都沒有、大多數都要自己改樣板代碼才能搞出來;可是只要花點時間研究樣板的語法,其實客製化的彈性真的非常大,很多外掛功能都不必等官方提供,就能自己做一個出來。

除此之外,API服務及較完整的匯出及匯入功能,也是Blogger做得不錯的地方,未來若想搬遷到自行架設的平台(例如Wordpress),或維持另一個同步的副站,並不會碰到什麼麻煩。另外,Blogger的後台是Google,至少幾年內它應該能活得好好的。

可是,身為中文世界的部落客,用繁體中文寫網誌,轉成簡體中文並不難,照理說還是有很廣大的潛在華人讀者。但是,直到此時此刻,Blogger還是被偉大的防火長城阻擋在外,大陸的廣大同胞們不翻牆就看不到文章(下圖是最新的訪客來源統計)。

這就是造成我對Blogger又愛又恨的原因了!

但是又聽說Blogger+自訂網域,可以通過GFW,是否有人設定成功呢?

PS. 如果剛好有大陸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有空的話,請回應一下啦!我真的很好奇翻牆的普及率!

2011年5月20日

Mac OS X 開發環境的 SVN 及 GIT 圖形介面工具

使用 Mac OS X 開發環境,大家都怎麼做版本控管呢?

我通常直接把 Linux 的開發習慣帶到 Mac OS X ,例如用 vim 編輯程式碼,大多的任務都盡量用 command-line 完成。需要操作版本控制系統時,當然就是直接在 terminal 輸入 svn 或 git 指令。

可是偶爾也會想要搞個奢華,用 GUI 圖形介面工具,讓開發環境看起來比較華麗一些;基於這個理由,我發現兩款貌似不錯的 GIT 及 SVN 工具,都是 Mac OS X 專用。

GitX (L)Open Source Mac OS X Git client




svnX 1.3 The free GUI Subversion client for Mac OS X. (or visit google project host)

2011年5月19日

在linux下運用lynx+grep+less指令快速閱讀網頁

還記得從前在BBS時代,用純文字的終端機軟體(NetTerm、PCMan、KKMan),那時候沒有一堆花俏的網頁、閱讀軟體,但同樣每天能閱讀很多文章嗎?

不可否認Web帶來的進步,更美的版面設計、更豐富的內容呈現方式,這些都很正面。

BUT,如果只想看網頁主要內容的某些重點,用瀏覽器似乎不是那麼方便。尤其是像你眼前的這種網誌,廣告充斥,目地就是希望能干擾你的閱讀,讓你不小心分心而去點擊廣告。

今天在看Mr. Jamie寫的一篇文章,一邊用SSH登入遠端Linux伺服器工作,突然想做一個小試驗:「用純文字模式讀網誌。」

Command-line的純文字瀏覽器,比較著名的有lynx、links兩個指令。一般網頁用這種文字瀏覽器開啟,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超連結、表單都會變得很難操作。不過由於這些工具能幫我們把HTML處理好,要結合其他Bash Shell指令做一些事就會相當容易。例如,用lynx把VeryCD網站的ed2k連結解析好,用grep抓出來,再用awk取出網址部分,接著丟給Command-line的eMule相容軟體(如aMule),...

所以,如果想快速檢索一篇網誌中,包含某個字詞的段落,就可以用lynx+grep+less。

lynx --dump http://mrjamie.cc/2011/05/18/paul-graham-joel-spolsky-jamie-lin/ | grep 微軟 | less

這道指令會輸出:
    4. 微軟
          + PG: 微軟邪惡。
          + JS: 微軟很好。
          + JL: 微軟的伺服器軟體很爛,但是 Excel 還是很棒。我之前把 SharePoint + Excel 拿來
    9. 以微軟為核心
          + PG: 創業公司創始人用微軟的東西為核心建立公司注定會失敗(偉大的黑客自覺的不用微軟的東西)。
          + JS: 如果你支付的起錢給微軟的話,用一切跟微軟相關的東西。
          + JL: 微軟有很多東西是[25]免費給創業團隊用的,請多多利用。至於伺服器,千萬別選 Windows Server。

姑且不論微軟伺服器產品,是否真的如同文章中所述那麼糟糕。如果我只想瞭解文章裡面跟微軟有關的段落,這道指令確實幫我去除了所有不相干的東西。

2011年5月17日

比PPS更讚的「風行網」網路電視! ppstream、funshion

風行網是免費的P2P網路電視平台,提供高清(DVD畫質)線上直播的串流影片。

下載安裝風行網播放軟體後,可以免費線上觀看台港陸歐美日韓的電視劇和影集,由於風行網使用點對點(P2P)傳輸技術,正在觀看影片的電腦,除了下載影片內容外,同時還會利用剩餘的網路頻寬,將已下載內容分享給其他電腦。所以只要網路頻寬夠(建議3M以上),就能使用風行網立即觀看串流影片,不必等整部電影下載完,也不會有伺服器頻寬不足的問題。

這類的網路電視平台行之有年,例如PPS(ppstream)PPTV,都是廣受網友喜愛的P2P網路電視平台。日前,大陸官方禁止VeryCD、PPS(ppstream)等P2P平台提供未經授權的歐美電影及電視劇,所以PPS的歐美劇場頻道從限制用戶等級,到最後整個消失,讓不少網友喜愛的節目從網路上蒸發。

雖然還有不少人努力破解讓PPS的歐美劇場復活,但也只能挖出舊的、不再更新的節目清單。

對於常看網路電視的朋友,風行網是更好的選擇,因為:
  1. 體積迷你(安裝程式5.xMB、安裝後只佔16.xMB)
  2. 開啟速度快(相對PPS還要載入一大長串的節目列表,風行網採用網頁呈現方式,開啟速度更快)
  3. 不需要破解(破解程式容易夾帶惡意軟體、影響電腦正常運作,盡量少用)
  4. 可以將影片下載到硬碟保存
由於風行網目前內建的搜尋功能不好找(或是刻意讓人找不到?),所以要找想看的影片,可以用Google搜尋引擎查詢「site:funshion.com 電影名稱」,或使用以下的免費節目搜尋試試手氣。




PS. 目前風行網播放器僅有Windows版本。

延伸閱讀

單車的夢想與實現

小七是我預士受訓同梯,2010年7月,我們一起完成台灣環島的夢。

環島其實很不難,也是很多人都有的夢,在真正上路之前,都是在夢裡完成。

2009年9月,我們在平鎮聯勤學校,聽著教官講著催眠效果絕佳的人事基礎科目,那是我這輩子上過最無聊的課;但是礙於軍人該死的身分,翹課這個在大學苦練成精的技能,始終無法派上用場。

這種課程對正常人來說,應該都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彷彿有人偷偷按下時間暫停器,或像電影演的,一隻蒼蠅飛過去,都能數得出牠的翅膀拍打幾下。

上課的時候,我們一起編織夢想:「退伍後,環島去!」這個夢想讓無聊到破表的灰階生活恢復彩色,時間也快轉了起來。

下部隊後,該死地被分派到一個站哨站到飽的單位,相較之下,才知道受訓時能在冷氣教室裡聽教官催眠,簡直就是天堂。

站哨的時候,環島的夢,時常投影在心裡,不管是在寒風刺骨的夜裡,或是在豔陽高照的午後,只有做這個夢,才能忘卻身心的疲憊。

如果因為軍旅生活感到辛苦,就當作是環島的行前準備罷!畢竟環島的路上,肯定有更多艱苦的旅程,但只要忘記身心的疲憊,多注意眼前的美景,就可以拋開痛苦、永存美好的回憶。

2009年參加Never Stop 300K活動,連續15個半小時熬夜完成的路程,是我覺得最艱苦的一次。我把參加活動的照片貼在莒光作文簿,每週提醒自己,不管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做的事,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人生少有一帆風順,若能遭遇大風大浪,就要當作一場刺激的挑戰。開心時笑幾聲,不開心伴隨三字經幾句,讓美好的事物隨時間沉澱下來吧。

單車環島的夢,像一顆種子,不知幾時被埋在心裡,之後一次又一次偶然的灌溉,讓它發芽、成長,逐漸佔有一塊田地。

退伍後不到兩禮拜時間,頭頂著七月大熱天,我們沒有太多準備,沒有太多規畫,帶著夢想就上路去。騎到哪?未知,住哪?未知,唯一清楚的事就是熱血在沸騰,夢想的生米正在煮成熟飯。

從不自由到自由的轉變,我們可以做任何一種選擇,在家吹冷氣上網看電影聽音樂睡覺,舒服地過日。但自由讓我們選擇辛苦的旅程,走向炙熱、風吹雨淋、身心疲憊的路途。

環島的旅程,收穫大多屬於自己,埋藏在內心深處。能拿來分享和說嘴的,也許就是大家早已知道的觀念:
  • 不上路,就永遠到不了終點。
  •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練習曲的經典名句)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很輕易找到一百個理由,讓自己相信,現在還不是去完成夢想的時候,等以後、時候到了再說吧!但經驗告訴我們,要完成夢想,其實只要一個理由:「先上路再說吧!」就已足夠。

25-35,是個奇妙的階段,每個人都有很多夢想,有很多自由,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可以選擇參與或離開,可以選擇現在或未來;不管選擇是什麼,總有人會跟你說:「現在不能...,因為...(一百個理由)。」

其實要做一個決定,可以很簡單,只要先確認自己是否有充沛的熱血,很久以來一直想做的事,只要不犯法,就該立即下定決心去做,先上路再說。否則,隨著年紀漸增,很多夢想從可能變成不可能,就只能悔恨從前執行力不夠,或是拿其實現在這樣也很好來安慰自己了。

2011年5月16日

一則關於挨踢人篸的小故事

人篸,本來是不挨踢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篸是一種昂貴的藥材。

人蔘(學名:Panax ginseng,又稱為亞洲蔘,在中國東北土名「棒槌」[1])是具有肉質的根,可藥用。人蔘屬於五加科,主要生長在東亞,特別是寒冷地區。
人蔘是亞洲常見藥材,北中美洲也普遍使用花旗蔘,許多草藥鋪和超市都能找到各式人蔘飲片及萃取物保健產品,用於癒後恢復、增強體力、調節荷爾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壓、控制肝指數和肝功能保健[2]等。人蔘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國長白山野蔘皂苷成分較高,但取得不易,價格高昂。人蔘不易栽培,韓國於18世紀初開始發展人蔘栽培,美國在19世紀中期開始栽培花旗蔘。人蔘對治療慢性肺感染、阿茲海默氏症等具功效,已引起美國國家補充替代醫學中心等研究單位的重視。 (原始資料請參考Wikipedia)

很貴的人篸,要價500農民幣。

可是,人篸,開始被大量栽培後,這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大量充斥的人篸變得很便宜,市場到處都買得到,人篸的品種開始多了假人篸和黑心人篸,但不管是啥人篸,一塊招牌掉下來就可以砸壞一打人篸。

於是,人篸開始挨踢。

因為大量栽培的人篸,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發育不全,就被運到市場買賣的情況。

很便宜的人篸,只要5農民幣。雖然很便宜,可是:

栽培人篸的人說,該死的人篸,種這麼久居然賣這麼些錢,該死!踢(飛)。

買賣人篸的人說,該死的人篸,囤這麼多才能賣這麼些錢,該死!踢(飛)。

食用人篸的人說,該死的人篸,吃這麼多還是沒甚麼療效,該死!踢(飛)。

於是,人篸不斷挨踢,就稱為「挨踢人篸」。

雖然,挨踢人篸價廉,但還是有用處的。

把大量的挨踢人篸製成肥料,可以栽種出一種「稀踢櫙」的藥材,據說跟「稀醫櫙」一起使用,就可以發揮起死回生的療效。

人們又開始對挨踢人篸感興趣,更大量栽培挨踢人篸,雖然挨踢人篸知道自己的處境,但為了發揮更大的效用,它對自己說,挨踢就是命阿!於是,後來繁衍的挨踢人篸,雖然不斷挨踢,但大多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挨踢,只知道自己是挨踢人篸。

2011年5月11日

用fotoxx玩HDR - 開放源碼免費照片修圖軟體 Linux專用版

如果你在Windows下使用過光影魔術手之類的照片修圖軟體,改用Linux作業系統之後,是否因為找不到類似軟體,覺得很不方便呢?

其實在Linux下也有好用的照片修圖軟體,雖然功能可能沒有那些知名軟體強大,但已經能滿足基本需求啦!包含消除紅眼、調整曝光、模糊、剪裁、銳利化、去除噪點等,也可以把多張連續照片合併為寬幅的全景圖,以及提供HDR、HDF等後製處理功能。

這套免費的Linux軟體名為fotoxx

在Ubuntu Linux下安裝fotoxx很簡單,只要在Synaptic套件管理程式搜尋「photoxx」,或是在終端機輸入「sudo apt-get install fotoxx」即可完成安裝。

第一次使用fotoxx,是因為嘗試在Linux系統下製作HDR(高動態範圍)後製。甚麼是HDR呢?請參考下圖,請參考下圖(fotoxx提供的範例圖片)。我們經常在拍照時,會遇到不管相機怎麼調整,都會犧牲掉一些細節的情況,例如左上方,為了亮部的屋頂細節不要過曝,減EV,結果是暗部被犧牲;中間是正常曝光模式,亮部和暗部都拍起來,但也都犧牲了一些細節,所以看起來很普通;右上方則是加EV的效果,讓暗部的地板拍清楚,但屋頂就過曝了。

上面的照片就是屋頂和地板有高反差的情況,若只能拍攝一張照片的情況下,只能做出取捨。若想要亮部和暗部的細節都清楚,則必須靠攝影的技巧。傳統攝影的手法,通常用俗稱搖黑卡的技巧,就是利用部份曝光時間遮住亮的部份,讓暗部曝光時間比亮部長一些,但困難度高,對新手來說不易掌握。數位照片我們可以用Photoshop之類的影像處理軟體,用重疊的方式合成多張影像,有些人稱這種方式為數位黑卡,因為目的是跟搖黑卡相同。延伸這種數位合成的方式,就有了HDR後製處理,例如上圖的大圖就是三張小圖經HDR處理後的效果。

雖然部份市售的相機開始內建HDR效果,但是對影像的調整功能有限,透過軟體後製的HDR還是多數攝影作品的處理方式。

若把HDR的效果做得誇張一些,看起來就很像畫作,而不像攝影。雖然堅持攝影不後製的人,可能不太認同這種很明顯的後製行為;但HDR確實能做出讓人讚嘆的作品,而且後製做得好,也許可以視為一種創作技巧。若想觀看更多HDR作品,這個網站可不能錯過: http:// www.stuckincustoms.com 。

使用fotoxx可以很容易完成照片的HDR處理,在fotoxx上方的Combine選單,提供HDR選項,選取2張以上照片,fotoxx就會自動進行HDR處理,以下的影片示範fotoxx的HDR操作方法。


台灣沒有軟體人才?看看蘭奇怎麼說!

圖片來源
宏碁前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日前接受專訪,對宏碁要如何走向全球化,發表他的一番見解。

台灣各大電子報陸續刊登這則新聞:


新聞這樣寫:
他表示:「宏碁最大問題在於,要在台灣擴充軟體實力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走出台灣,無論是到中國、印度,或到美歐都好,只要當地具備軟體資源與軟體專業技術就行。」(蘭奇:台灣缺乏軟體人才)

All Things Digital專欄作家Ina Fried的專訪原稿:
“The real major issue was doing that in Taiwan, this was not possible,” Lanci said. “We needed to go outside Taiwan, be it China or India or even the U.S. or Europe, wherever you can find software resources, software know-how.” (Interview: Ousted Acer CEO Gianfranco Lanci Talks About His Departure)

Mr. Jamie對此下了一個很情緒化的標題,請參考他的這篇網誌

還好還好,我沒在台灣軟體業,可以很樂觀地看這件事,以局外人的角度看。

做軟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軟體的價格 = 時間"有"價 + 肝指數"有"價(但很廉價) + 專利"有"價(但可議價) + 創意"無"價 + 智財權"無"價;那domain know-how呢?不好意思,如果你做專案,那就是客戶給你的,沒跟你收錢就不錯了,談什麼價?軟體開發本身有domain know-how嗎?有是有,但寫在教科書上,似乎不太需要用到。所以,當一位程式設計師想要財富自由,最快的辦法也許是改行去夜市擺攤(賣雞排?),或是幫自己保高額保險金,然後持續加班到爆肝為止(家人會因此有好日子過,而你因為造福家人,也許可以到另一個世界過好日子)。

如果,這裡講的是如果。如果你會CODING,很好,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程式設計工作。如果你愛CODING或不得不CODING,那就可以一直維持這份工作。如果你為了更高職位和收入,可以靠著提升MANAGEMENT SKILLS,最後,你可以不CODING,而是盯新人CODING。但是因為工作很忙,光是CRUD就夠你寫五年、十年寫不完(錢真好賺不是嗎?),所以你從來不會理會什麼是ARCHITECT,反正隔壁老王從不瞭解ARCHITECT也從PR變SA最後變PM,日子還挺好過的;與其花時間去了解SOFTWARE ARCHITECT,還不如多學點PROJECT MANAGEMENT。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當很多人都這樣一路走著走著,就會遇到蘭奇這樣的CEO離開之後再補個馬後炮:「要在台灣擴充軟體實力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走出台灣,無論是到中國、印度,或到美歐都好,只要當地具備軟體資源與軟體專業技術就行。」。

這就相當詭異了,可用人才不是應該由企業來培育嗎?如果像宏碁一家公司經營這麼久,沒辦法創造出自給自足的可用人才,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公司的問題?還是高層決策的問題?如果在台灣找不到人才,就必須到中國到印度去找,真的是這些國家比台灣更適合培育人才?還是這些國家有更多更便宜更新鮮的肝?是誰把軟體競爭力給搞砸!小小上班族有權有力做決策嗎?

還是說,軟體人才其實就跟礦產一樣,一家公司就是要去找到豐富礦藏,哪邊有便宜耐操好用的軟體人才(或新鮮肝),就去哪邊開挖;等到挖不出什麼鳥了,再拍拍屁股說,我們應該走出這個礦區,無論到哪個星球都好,只要當地具備礦物資源和採礦技術就行。

我認為蘭奇講的是事實,但是把事實拿出來講一遍,並不需要像他這麼大來頭的人物。

「地球人最大問題在於,要在地球發展宇宙戰艦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走出銀河系,無論是到大麥哲倫星系、仙女座星系,或到三角座星系都好,只要當地具備礦石、燃料源與造艦專業技術就行。」

效能設定微調改善 Eclipse 開發工具的執行速度

Eclipse對於開發Java EE或Android應用很好用,但執行起來慢吞吞,這是很讓人頭痛的地方。

讓Eclipse跑快一點,實體記憶體容量影響很大。32位元的作業系統,建議2GB以上,但太多沒意義,因為作業系統僅能使用3.xGB;64位元的作業系統,至少要有4G,但建議8GB以上。因為吃記憶體是Java軟體的共同特色,而在64位元環境下運作的Java軟體,通常會佔用比32位元更大量的記憶體,所以配置要更充裕。

Eclipse資料夾下的eclipse.ini,包含啟動Eclipse的JVM參數,可以參考以下粗體的部分,將設定微調部分補上。(微調有效的前提是實體記憶體充足,記憶體少得誇張的系統,例如只有512MB/1GB的老電腦,做這些調整的意義就不大了。)

-showsplash
org.eclipse.platform
–launcher.XXMaxPermSize 
256m 
-vmargs
-Xverify:none 
-XX:PermSize=128M 
-Xms256m 
-Xmx512m
-XX:+UseParallelGC

其中標示藍色粗體的部分,是依據實際安裝的記憶體容量和作業系統類型調整,例如Xms256m代表最小配置256MB,所以Eclipse啟動時很快就會先佔用此大小的記憶體,隨後會成長到Xmx512m設定的512MB。Xmx和XXMaxPermSize不能太小,否則某項功能一下子吃掉太多記憶體,達到此最大限制後,就必須重新啟動應用程式了。

Xverify:none的設定是讓Eclipse的啟動速度快一些,略過Java類別載入時的驗證,以下是JVM文件的說明。
You can use -Xverify:none if you want to skip the class verification stage during class loading . Using -Xverify:none disables Java class verifica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10-15% improvement in startup time. However corrupted or invalid class data is not detected when this option is specified. If corrupt class data is loaded, the Java Virtual Machine (JVM) might behave in an unexpected manner, or the JVM might fail.

Java程式的記憶體是自動管理,例如產生一個物件,會配置記憶體空間,但是刪除這個物件時,雖然用不到這塊記憶體,不過會一直等到記憶體回收機制認為有必要時,才會解放這塊記憶體。JVM參數XX:+UseParallelGC,可以設定另一種「平行」記憶體回收方式,設定後需要測試看看是否穩定。

Eclipse提供一些在背景執行的功能,自動幫我們維護開啟的專案程式碼,但這也是影響效能的部分因素。如果我們清楚哪些功能,可以用手動方式,只在必要時才做,就可已關閉這些自動功能。

關閉Build Automatically
上方選單 Project / Build Automatically 將這項「自動建置」打勾取消,這會讓Java類別的原始碼寫好之後,不會自動建置(即javac編譯)。關閉自動建置後,每次寫完一段程式碼,用Ctrl+B就可以完成編譯,並不會比較麻煩;在Project選單下的Build All即Build Project也是相同作用。

關閉Validation
打開上方選單 Window / Preferences / Validation 設定頁,把 Build 的打勾都取消,可以讓Eclipse不會對文件自動做檢查,例如XML、HTML的驗證。之後想要手動進行驗證,只要在已打開的文件用滑鼠右鍵選單的 Validate 即可。


關閉非必要的延伸功能(Plug-ins)
打開上方選單 Windows / Preferences / Startup and Shutdown 設定頁,將 Plug-ins activated on startup 列表中不必要的項目打勾都取消,讓 Eclipse 啟動時不會自動載入這些項目。

2011年5月10日

未來網路書店的現在進行式?

TAAZE」取自「讀冊」的台語發音,「讀冊生活」網站是一個新型態的線上書店。它有未來書店的樣貌,很可能改變你我以後買書及看書習慣。未來的網路書店,已經悄悄進行中。

書店怎麼了?

走在台北重慶南路,如果你以前也經常路過那裡,一定感覺得到書店經營生態的改變。

這年頭,若實體書店經營得好,肯定是複合式經營,可能附設美味的簡餐咖啡,讓你覺得在那邊用餐很有一番人文風味。或者大量陳列精美文具及禮品,迎合時下年輕族群的購買喜好。如果要賣書,八卦雜誌和排行榜暢銷書,肯定在最顯眼的地方佔去一大塊,接著是考試用書或工具書。如果你想找某一本已經出版很久的非熱門書,很抱歉,不是要等候訂書、就是根本絕版不賣你了。

實體書店若能經營得好,大概就是像誠品一樣吧!有著旗艦店中的豪華旗艦店,到別的縣市旅行,晚上閒著就順便看看不同城市的誠品,也可能週末專程逛個誠品,或是逛百貨公司順便到誠品晃晃,看到有興趣的書剛好也有折扣,就順手帶一本。嗯,這是我經常做的事啦!

但如果是要買很多書,例如有計劃地每月買一堆書,或者購買某個主題相關的書,我第一個想到的地方總是博客來,因為取貨的7-11門市總是距離不到五分鐘腳程。如果博客來沒貨或是沒折扣,我才會用FindBook找書,到其它網路書店購買。

偶爾,只有偶爾,才會到地方獨立書店逛逛,也可能買幾本書,盡一點點小小的微薄力量,加上念力,希望那家書店不要在近期內消失,變成往日的回憶。

最近,正式註冊TAAZE的帳號,成為這個網路購書新平台的用戶。因為參加了一場張天立先生的創新與創業講座,講座開始前找了些講者相關的資料,才發覺一場書籍通路的革命正在發生。

如果TAAZE哪天成功了,張天立先生就堪稱台灣版的賈伯斯,他是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創辦人。博客來幾乎年年成長,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書籍通路,長尾策略奏效,日銷售量2.5萬冊的記錄,讓實體通路望塵莫及;但博客來幾年前成為統一集團旗下的電子商務網站,這個傳統食品業起家的大企業,有實體通路7-11與虛擬通路博客來,過去都是本土的創新典範;但是大企業守成不易,保守的企業文化,不會給這位敢衝的創辦人足夠的舞台,保守和創新自然有所衝突;商場的戲碼更像八點檔連續劇,這位創辦人最後被自己一手從無到有創辦的公司解聘,掃地出門的情境簡直就是當年賈伯斯翻版。(深入瞭解各方說法請看此搜尋結果)

張天立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從裡到外充滿了自信與抱負,講話直接,一針見血,有遠見;做事很務實,很追根究底。

回首過去的歷史發展,剛開始很多人覺得,博客來線上書店,只是靠著折扣來賣書,是犧牲出版業的利潤換取線上銷售佳績。但其實博客來的成功,並不是只有侵蝕原有的書籍市場,因為書籍市場本來就不斷在萎縮,就像乳酪消失後,老鼠們議論著到底是誰把乳酪偷走了?!電子商務的便利加上折扣,確實影響到傳統書商的生意,但更大的一塊市場,其實是藉由書籍行銷方式的改革與創新開創出來,是那些傳統書籍通路從來都沒辦法辦到的事。

例如長尾理論讓冷門商品也能很容易買到,記得幾年前我曾經要找幾本已經絕版相當久的書,這些書問實體書店肯定沒有結果,二手書拍賣網站也找不到;但是我在向博客來下單後,其中幾本書居然不可思議地調到貨,雖然不是100%能買到所有想要的書,不過已經幫我省下許多四處找舊書的麻煩。(但後來用這種模式上博客來找書,通常都是寫著:本書已絕版。)

只要用過博客來或誠品網路書店,大概就能知道一個「現代」的網路書店長什麼樣子?該有什麼樣功能?

那我們所期待的未來書店呢?

更便宜是每位消費者共同的期待,以前博客來經常贈送E-coupon,而且是沒有附帶一堆條件的那種。我有好幾次都是為了把累積很多的E-coupon用掉,所以提早把原本下個月才要買的書一起買了。

現在的書價,新書打79折很普遍,不管實體或網路書店都有,到哪買其實都一樣。其實說穿了就是書的定價本來就變貴,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已。

當新書79折不再有吸引力,變成理所當然,要怎麼做才有真的促銷的感覺呢?

TAAZE對於一個月之內出版的新書,除了本來就應該有的折扣外,另外附加不囉唆的10%回饋金,每本都有。對於每個月固定購買新書的消費者,只要固定在TAAZE買書,就會一直持續享受回饋金的特別折扣。網路很容易主動把訊息即時發送給消費者,不用等到消費者週末有空來逛書店才知道,因此很容易創造出固定的新書客群,有了固定的消費客群就有機本的新書銷量,要給這些常客優惠當然就不難。

網路書店某些功能要求會員登入,才能有權限啓用。但是對於我們(或許也適用你們)這些網路成癮的會員,在網路上開通的帳號早已不知有幾百組,光是每天常用的如GMail、Facebook、噗浪、Twitter、新浪微博、aNobii、Blog、PTT、YouTube等等等,若真的注重資訊安全把每組帳號都設定不同密碼,印成一張A4紙都不夠(但真印出來就嚴重觸犯資安條例了),要記在已經被塞爆的大腦裡,已經很不容易,更別說要買個東西還要回想密碼。

OpenID推廣多年,聰明的網站知道使用者不喜歡一直重複做登入這件瑣事,至少也會跟最紅的網路服務連結在一起,讓已經登入如Facebook的使用者,不必再重新登入一次。而且,使用者也開始不太喜歡,明明在Facebook打過的個人資料,為了買你幾本書還要重新輸入一次;也不太喜歡,明明在Facebook設定過的好友資料及個人喜好,到了你這網站還要全部重來一次。

對於一家新創公司,你問開發人員(也許就是你或你的創業夥伴),加入一個Facebook連結功能需要花多久時間?也許得到的答案是半天或一天,也許是三天;如果是一個星期勉強還能接受,可能大家忙了點、或是對功能穩度度要求高了點;但如果是一個月,也許你就要審慎評估是否這個團隊是否能繼續玩下去,因為在你們還在想著要不要或怎麼加上Facebook登入整合時,你的對手可能已經都為Facebook整合打造一個專屬有趣的應用程式了。

某些已經很大的網路商店,由於已經很大,大到不太需要理會使用者這麼一點點小小的便利與感受,所以可以把這種小功能給擱著,反正不太會影響銷售成績;至少有影響也看不太出來。也許要過個半年或一年,也許等全世界網站都有這項功能,才會從組織內部高層開始一連串會議,再經過各方團隊協調,接著再請開發人員評估做這功能要多久,因為開發人員已經很忙,評估的時間和成本都很可觀,最後因為造成的開發成本過高,必須再經過更多評估。 反正消費者的意見會有客服部門親切地處理嘛!

還好還好!TAAZE還不夠壯大,所以「Facebook登入」的功能,早就安穩地掛在上頭。

對於想買書的消費者來說,最悶的肯定是明明進了一家書店,但商品分類卻跟39元商品的陳列一樣,琳琅滿目卻又不是百貨公司專櫃那種質感,明明是一家書店,書籍只佔了主分類的其中一項。或許有些網路書店帶給你這種感覺,雖然你最後還是能找到想買的書,但那種體驗就像在X樂福買書一樣,像是推著一個大大的購物車,可以放進一本書或一片音樂CD,但也可以放進一台電視機或一尾魚。

TAAZE的主分類,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是我會想去點點看,而不是啓動視覺無視功能給它過濾掉。這些主分類有:

圖書雜誌,就是一般的圖書和雜誌,也就是逛誠品的時候,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映像(除非走錯到誠品的文具店)。到一家書店,第一眼看到圖書和雜誌應該很正常吧?或許複合式經營的立意不錯,但是在新書區放個有機綠茶,不是很詭異嗎?我明明想找新書,為什麼非要用綠茶來影響我挑書。在TAAZE不會有這種奇怪的情境,至少目前沒有,在首頁的焦點新書區,或許你已經發現想買的書了。

數位閱讀,就是賣電子書和電子雜誌的專區。這時代,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已經是少數,高中生拿iPhone或HTC很普遍,去個餐廳吃飯也會看到不少人不是在跟對面的人聊天,而是在玩手上的平板電腦。不管支持iOS或Android,這類行動裝置有個共通點,就是都能方便閱讀電子書或雜誌。可是很詭異的一件事,就是全台灣最大的網路書店,卻找不到購買電子書的連結;嚴格來說,是有個數位閱讀測試區,但只有會員能用,而且打開居然還是PDF格式。Amazon的專用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都出了好幾代,而且在台灣也能透過免費3G無線上網買書。好幾家國內硬體製造商,不斷研發出功能愈來愈強的平板電腦,但有了硬體卻沒有太多管道能讓我們花錢買電子書(而非要用P2P下載才能到手)?這種奇怪的現象,在TAAZE也不會有,至少,你已經可以在TAAZE花錢買電子書。

回頭書,簡單說就是有瑕疵,或書店賣不出去的書,通常這些書最後的下場就是被銷毀。通常,如果我用買新書的價格買到這種品質上有些不良的書,不管有沒有影響閱讀,都會滿肚子怨氣。但TAAZE讓這些書,用5折至2折的價格便宜賣,讓不介意書籍外觀差一點的讀者,可以用低價入手。在書店也常會遇到想買的書,書架上只有一本,但已有破損,可是店員通常不會接受你拿這點小問題去議價,至少一般人也不會有那麼厚臉皮。這就像許多書店或書攤的清倉貨,可以去撿便宜,可是搬到網路書店之後,大大減少了搜尋成本,把原本可遇不可求的便宜庫存好書,變成打個關鍵字、或隨時拿起手機瀏覽,就有機會發現便宜好書。TAAZE讓這些回頭書用便宜價格賣給讀者,不但買賣雙方都有利,還能愛地球(減少書籍被銷毀)。

二手書,成功的網路商店不僅能作為B2C的電子商務平台,也可以創造C2C的商機。TAAZE不只能買新書,還能買二手書,對於教科書的讀者,這可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因為在找一本書時,除了新書的庫存,同時還能看到是否有二手書。這些二手書的來源,主要是TAAZE的會員。所以,你在TAAZE買書,未來也能在TAAZE把這些書賣掉。或許拍賣網站也能做到這件事,但如果你用過拍賣網站搜尋二手書,就能知道兩者之間的差異,關鍵在於功能焦點的不同。

除了買書,也能賣書,那TAAZE還有給讀者什麼服務嗎?不囉唆的行銷分紅也是一項,每位讀者都可以當TAAZE的銷售夥伴,而且不需要成立任何網站。只要平常有上網習慣,不管是Facebook、論壇或是部落格,只要有你可以發表及推薦書籍的任何一種網路活動,都可以加入TAAZE的行銷分紅,透過分紅系統產生專屬推薦連結,將書本連結附加自己的說明、分享給網友,在分享書的同時,也能分享銷售利潤(最高為4%)。TAAZE的分紅連結,可以直接在商品頁面中產生,不用專程跑去「後台管理」界面,省了些麻煩,分享連結更容易。(按鈕消失了?!)

網站操作介面的設計,可說蘿蔔青菜各有所好,太多主觀的好壞認定並沒有意義。

可是,消費者經常有存在「習慣」的問題,我們閱讀一本書的內容,通常還是以文字為主(雖然這慢慢在改變)。

可是,除非你很清楚知道自己要搜尋的「文字」(如書本標題或作者)為何,否則通常在選書的時候,圖像視覺還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一本好如果要在上市就能吸引目光,書籍封面通常會有精美的設計。在實體書找書,這個包裝設計部份影響了我們找書的決策,至少影響看到書的第一眼印象,有興趣才會想去注意那是什麼書。在琳琅滿目的新書展示區中,能不能吸引目光必定會有加減分作用;若沒有影響,則每本書都只要像論文一樣統一規格就好,設計也是要付出成本,好的包裝設計對商品很重要。

讀者已習慣用視覺找書的行為模式,並不會因為從實體變成虛擬網路商店就有所改變。

我們可以看到最成功的網路書店,用了很清楚明瞭、資訊相當充分的清單式列表,這並沒有什麼不好。
可是,認真看似乎總覺得哪裡有問題。

我想看清楚書的封面,不過視力似乎不足以看清楚那個小小張的圖,好吧!如果當初好好保養眼睛,維持2.0的視力,這就不是問題。

但後面的資訊會不會有點多餘?我在還沒看過書的簡介,就點放入購物車的機率,實在低到難以估計。79折?新書不是本來就該79折?出版社和作者,這很重要嗎?如果我在乎哪家出版或誰寫的書,那直接打開專區不是更快些。而名次更是可有可無,誰會不知道排第三個就是第三名,或者說,找書的當下,同樣TOP10的書中,差一兩個名次會影響買書決定嗎?

這麼一來,為什麼不把空間讓出來,讓給那些真正在找書時,會需要看到的畫面?若我知道想買的書名,那應該是搜尋後立即就能找到,也不會淪落到要從一堆清單中苦苦找尋。如果我打開一份清單,就應該有走進新書、文學書、非文學書、或是各種分類專區「挑書」的感覺。這種挑書的感覺不好形容,在幾年前可能也不容易實作出來;但是蘋果的iBooks已經很清楚示範了,這種視覺化界面該怎麼設計。若自己想不出來,照著做總行吧!

因此,在TAAZE可以看到像這種的書櫃設計(下圖)。對於想從新書、特價書中,挑選幾本購買的讀者,誰寫的?哪家出版的?並不重要,等到被封面吸引,滑鼠點進去再顯示就好。這不是什麼創新,而是我們經常在實體書店找書的過程。
TAAZE的會員整合了社群功能,除了自己對書的評論與收藏,還可以建立書單及社群。

從前在學校或社區,會有所謂的「讀書會」,現在則相當罕見,因為進入需要大量閱讀廣泛吸收知識年紀的年輕人,生活及閱讀習慣改變了。年輕人用了非常多的時間,從網路或社群服務獲得資料(或許只有少部份堪稱資訊或知識)。很多學生並不習慣到圖書館找書,尋找某個議題相關的書刊雜誌;但是對於網路社群上某個好友或追蹤(follow)的對象,所散播的訊息,卻不太會漏失。

與其抱怨現在的年輕人變得不一樣,還不如順應他們(或我們)的生活習慣,用他們(或我們)的語言及平台,注入正面的活水及能量,也為好的廠商(出版商)創造新的商機。簡單的說,活在現代,一個你互相設為好友的人隨手分享一本書,和一個業務員用三寸不爛之舌推銷一本書,或是一張大篇幅海報宣傳一本書,哪個可信?哪個有機會比較便宜呢?如果買書,還能給認識的朋友、認同的網友賺到回饋金,不是好事一樁嗎?

希望再過不久的將來,直接催促好作者早點交稿的人,不再是出版社編輯,而是一群早已在線上成立社群,準備好要預購的讀者,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能用最優惠的價格、最短的時間取得書的內容。這種平台,需要擁抱未來的創業家,從現在就開始努力實踐。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目前看起來最大、最難以撼動的一方,最後都成為教科書裡記取教訓的一則故事,由群眾支持的一方將獲勝,身為消費者與跨時代參與者,我們也樂觀其成。

*歡迎以任何形式轉載,請保留原文連結:http://blog.lyhdev.com/2011/05/blog-post_09.html

免費的網路影音播放器 Miro Player

Miro是一款免費的影音播放程式,它支援常見的多媒體格式。
MPEG, Quicktime, AVI, H.264, Divx, Windows Media, Flash Video, etc...

相信大家的電腦應該都裝了K-Lite Mega Codec Pack、Storm Codec等影音解碼包,要支援各種格式不是問題。而且要比輕薄短小、畫質細膩、播放流暢等,首選肯定還是KMplayer、PotPlayer這類強悍的播放器。

Miro相較之下,在影音播放方面可是一點都沒有比較強!

那Miro有什麼優點呢?

Miro是100%開放源碼而且免費!呃,這聽起來還真的不是很重要,因為很多很強的播放器也是不用錢。

Miro支援跨平台,包括Windows、Linux(特別是Ubuntu)、Mac OS X等作業系統。這就有點重要了,因為如果你有很多台電腦,或電腦上灌了很多種作業系統,都可以用Miro當作播放器。特別是在Mac OS X系統下,免費、支援格式多又整合得很好用的播放器,其實很少。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經常在網路上收看串流影片,如YouTube、TED等,這類網站通常都有提供Podcast訂閱服務,也就是影片更新時會主動通知你。Miro提供的訂閱功能相當完整,導覽頁本身也能搜尋到不少建立好的頻道。

Miro搜尋TED,列表中已經有TED Talks頻道可以訂閱。
Miro在Mac的界面看起來相當不錯,很像系統內建的播放器。雖然訂閱的功能在Apple iTunes中也有提供,可是iTunes本身並沒有提供Linux版本。

對於WLM(Win+Linux+Mac)使用者來說,用Miro就可以在不同系統都用同一套播放器看影片。
Ubuntu
Windows
雖然直接在網路上以串流方式播放影片很方便,但是對於HD畫質的影片來說,就算頻寬足夠還是經常有播放停滯的問題。透過Miro訂閱影片頻道,可以利用電腦閒置時就把這些頻道更新,將最新的影片內容離線下載一份到自己的電腦,播放起來就會相當順暢。

Miro內建BT下載功能,可以直接將Torrent的影片抓下來(可參考這篇教學)。對於經常看「影集」的朋友,這就是個相當便利的功能。

2011年5月9日

Carol's As I Remember..

2009年推出的《As I Remember》,是Carol首次發行的個人專輯,總共收錄九首歌曲。這張專輯的詞曲由Carol包辦,教父樂團吉他手Kevin擔任音樂製作,每首歌用不同的方式詮釋搖滾。


推薦試聽:03 記得,06 原點




商品連結:博客來贊助連結 / Carol 鄭筱蓉 / 記得

延伸閱讀

2011年5月8日

幫Windows換上Ubuntu Unity的外皮

Ubuntu 11.04的操作介面Unity可不是那麼容易就上手,為了讓還沒進入Ubuntu世界的Windows使用者,能夠先做好暖身,這款Windows 7專用的佈景主題,可以幫你的Windows披上Ubuntu Unity的外衣。

Ubuntu Skin Pack 4.0 for Windows 7

沒有Windows 7的XP使用者怎麼辦?

別猶豫,直接燒一片Ubuntu LiveCD,安裝正港好用的Ubuntu作業系統就對了。

2011年5月7日

Ubuntu打包ATI顯示卡驅動程式

新版的Ubuntu作業系統,已有內建大多數ATI顯示卡驅動程式,也支援開啟3D硬體加速功能。但如果想安裝來自ATI官方的最新版本,可以自己打包*.deb套件檔案。

Ubuntu 11.04 natty剛發行不到一個月,ATI最新版的驅動程式,已經可以打包natty專用的驅動程式套件,很難得這麼有誠意。

一、ATI驅動程式下載

以ATI HD系列+Linux x86_64為例,下載的檔案名稱為 ati-driver-installer-11-4-x86.x86_64.run。

二、列出驅動程式包含哪些套件

在終端機輸入
sh ati-driver-installer-11-4-x86.x86_64.run --listpkg
會顯示
Ubuntu Packages:
Ubuntu/gutsy
Ubuntu/hardy
Ubuntu/intrepid
Ubuntu/jaunty
Ubuntu/karmic
Ubuntu/lucid
Ubuntu/maverick
Ubuntu/source
Ubuntu/natty

以Ubuntu 11.04來說,代號natty有在支援套件的列表中。

三、打包驅動程式

以natty的套件為例,只要輸入
sh ati-driver-installer-11-4-x86.x86_64.run --buildpkg Ubuntu/natty
系統會要求確認密碼,接著就會產生三個套件檔案
fglrx_8.841-0ubuntu1_amd64.deb
fglrx-dev_8.841-0ubuntu1_amd64.deb
fglrx-amdcccle_8.841-0ubuntu1_amd64.deb

四、安裝驅動程式套件

輸入
sudo dpkg -i fglrx*.deb
就會替換系統內建的fglrx(ATI顯示卡)驅動程式

五、優化顯示設定

參考來源是這篇

在Catalyst Control Center的設定中,開啟「無撕裂」選項。

無撕裂的選項是犧牲效能來換取畫面品質,以glxgears的測試為例。
開啟前:
14483 frames in 5.0 seconds = 2896.589 FPS
13559 frames in 5.0 seconds = 2711.715 FPS
16889 frames in 5.0 seconds = 3377.792 FPS

開啟後:
302 frames in 5.0 seconds = 60.243 FPS
300 frames in 5.0 seconds = 59.967 FPS
300 frames in 5.0 seconds = 59.973 FPS

對效能的影響頗為顯著(測試顯卡為ATI HD4850)。

升級Ubuntu 11.04 Natty之後...

上個月Ubuntu 11.04正式發佈,但之前Alpha版測試不怎麼順的經驗,讓我這次不敢再第一時間升級。Unity介面帶來全新桌面,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雖然改變總有許多好處,但過渡期肯定很多抱怨的聲音。

這個週末,我把工作站的Ubuntu 10.10升級成11.04,升級前懶得做備份,所以就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了半小時終於結束升級過程。由於是平時主要的工作機器,若有個三長兩短,肯定影響接下來一兩個禮拜的工作進度。不過我對Ubuntu團隊的努力還是有信心,就給它賭個一把。

重開機之後,暗!不是粗口,是螢幕一片黑暗,只顯示了「...symbol not found: 'grub_env_export'...」等字樣。

猜測是升級造成GRUB設定不正確,當然這是嚇不倒我的,正準備用LiveCD以chroot修復GRUB,調整CMOS(BIOS)的開機優先次序時,順手將SATA模式由IDE改為AHCI,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重開機之後,居然什麼事情都沒做,就順利出現正常的GRUB選單。(如果你也有同樣問題,但沒這麼狗屎運,那還是乖乖用LiveCD/LiveUSB修復GRUB吧!)

接著順利登入Ubuntu桌面,由於11.04預設使用Unity取代原本的傳統GNOME,所以之前的一些桌面設定,變得一團混亂。重新以傳統GNOME桌面登入,發現之前的桌面回來了,但還是有些混亂,而Compiz設定變得不太一樣,很多特效打不開。例如compiz突然吃掉100%處理器效能,而且還kill不掉的問題,很多異常問題存在。由於Unity也用了一些Compiz的特效功能,所以Unity與傳統GNOME+自訂Compiz要同時存在,應該會有不少問題,若Unity真的受歡迎,我想下個Ubuntu發行版,也許就會直接以Unity完全取代傳統GNOME,到時候堅持要用傳統GNOME桌面的朋友,可能就要找其他發行版或自行修改安裝了。

由於我有多部機器都是執行Ubuntu桌面系統,所以其中一部拿來試試Unity,不管好或不好用,總是Ubuntu做出的一大改變,看看Unity團隊的努力成果也不錯。

所以我直接放棄了之前對GNOME桌面所做的一些調整,直接來個大絕招,把舊設定都清空。

方法是:
  1. Ctrl+Alt+1 切換到純console模式
  2. 以自己的user身份登入
  3. sudo /etc/init.d/gdm stop 停用視窗圖形介面
  4. tar zcvf gnome.old.tgz ~/.gnome* ~/.gconf* 備份舊GNOME設定
  5. rm -rf ~/.gnome* ~/.gconf* 刪掉舊的GNOME設定
  6. sudo /etc/init.d/gdm start 重新啟動視窗圖形介面
  7. 在以user身份重新登入桌面
  8. 這時候看到的桌面,就是全新安裝Ubuntu 11.04該有的樣子,也就是Ubuntu調校好的Unity桌面
下圖是我的新Unity桌面,預設的佈景看起來已經不錯看,而視窗拉到角落可以靠邊最大化(window snapping)的功能,感覺相當不錯,可以充分利用大螢幕同時顯示多個最大化視窗。由於桌機的新螢幕至少都是22吋起跳,解析度可能高達1920*1080以上,把視窗放大這個解析度並不實用,而過去在Ubuntu必須自己添加額外設定才能有此功能。
Ubuntu 11.04 Natty
在系統偏好設定的部份,由於Unity的選單設計都是以應用程式為主,根本找不到設定類的捷徑圖示。設定跑哪去了?其實是被藏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就是右上角的關機按鈕,點下去就會有「系統設定」。

我之前習慣使用GCIN輸入法,但是到11.04似乎也有些問題,暫時更換成內建的ibus,目前用起來一切正常。

留言板的進化,DISQUS獲一千萬美金投資

Disqus」的名字是從英文單字 "Discuss" 變化而來,它是社群型態的網路服務,顧名思義就是提供「討論的功能」。

簡單地說,就是「留言板」服務。

如果你覺得,留言板服務有什麼新奇?那不早已過時了嗎?

留言板以前也在國內流行過一陣子,那時候,去註冊一個個人專屬的免費留言板,或是自己架設一個留言板,是件有趣的事。

到後來,有很多免費的網路服務,只要註冊一組帳號,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免費幫你建立好個人留言板。但是現在社群網站功能太多,愈來愈少人使用者這種獨立的留言板功能。

但留言板並沒有消失,而是轉變成一種內嵌在各種網路服務的「評論」功能。例如部落格文章下方的回應(或稱為迴響);購物網站的商品專頁底下,也可能出現類似的評論、心得發表功能。

讓網友在看到某個網頁內容,針對該主題立即把想法寫下來,並且公開給其他人一起進行討論;只要人網友仍有習慣做這件事,留言的服務就會一直存在。就像現在有許多便利的科技工具,但人們仍喜歡用便條址留言,或是用白板進行討論。

Disqus只提供一項功能,就是「留言板」服務。

在四年前,Disqus正式成為一家公司,他們熱愛在web這個奇妙的世界工作,想要打造Disqus這種服務,他們認為這種服務應該存在,當時他們並不在乎是否有別人也想要這種服務,他們為自己打造出Disqus。

Disqus很幸運,他們發現不少人也需要Disqus的留言服務,而且還真的不少。這個月他們發表的網誌文章提供這項數據,每月有將近5億人次造訪,目前有75萬個網站使用Disqus服務,並吸引了3千5百萬位使用者參與。

更幸運的不僅如此,Disqus獲得來自North BridgeUnion Square Ventrues投資1000萬美金,未來的發展潛力有許多人看好。

為什麼Disqus有存在的價值呢?

或許有許多人會覺得,自己的部落格已經有評論功能,而其他更先進的社群服務,如Facebook、Plurk、Twitter,也同樣有類似留言的功能,可以外掛到自己經營的網站。那為什麼還需要Disqus?

有很多部落格或網站,其實都有內建的「留言」功能,但是「很難用」。例如Blogger的留言功能向來是出了名的難用,因為Blogger很專注在部落格的功能本身,對於這些週邊附加功能,發展向來是相當緩慢,而且即使有提供新功能,通常也不會多好用。

有些部落格是採用Wordpress之類的系統架設,一個老牌的部落格系統,至今仍被廣泛採用,表示它的介面用起來應該算得上順手,而且大家也都用得習慣。

有些網站是自行寫程式開發,並沒有利用現成的架站軟體,所以「留言」的功能,就要再投入時間和成本,才能自己打造一個出來。但這種有限時間做出來的留言功能,肯定不會多好用。

即使網站自己內建的留言系統很好用,而且功能很強大。但這就意謂著另一個問題將會發生,也就是留言系統將佔據網站運作成本的一部分。

Disqus有助於節省網站伺服器負擔。

當留言很多的時候,對於資料庫查詢就是一項負擔,而且新增/顯示留言都需要額外的頻寬。如果要做到「即時」的留言顯示,也就是停留在某個網頁時,若有別人新增留言,自己的網頁不重新整理也能顯示新留言。這種功能為了增加使用者的便利,卻帶給網站伺服器不少額外負擔。不論是租用虛擬主機或自行架設伺服器,對於留言系統只是附加功能的網站,實在沒必要多支付額外的成本。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把頻寬、資料庫、運算效能,留給網站真正重要的功能。

所以像留言系統這種對一般網站來講是「週邊」功能,我們就可以採用像Disqus這種專精於留言系統的服務,直接申請一組帳號來用,就能在自己的網站內嵌留言系統,而且幾乎不會對自己的網站效能造成負擔。同時也得到一個好處,當自己同時擁有很多網站時,在Disqus的管理介面就能統一維護訪客留言。

Disqus可以信賴、能跟網站整合得很好。

類似的留言系統很多,但不是每個都好用,至少要好用到讓人願意取代目前有的留言功能。而且使用這種外掛的留言系統,還需要擔心服務能維持多久?如果哪天營運不利倒閉了,那長時間累積的訪客留言就會從人間蒸發。

Disqus專注在留言的功能,持續地改善設計、增加功能,並且提供很容易跟現有網站整合的API。雖然留言系統不是很複雜的程式,但只要使用人數增加到某個程度,系統必定面臨擴充的問題,包含了技術上的問題(可參考Disqus的投影片),以及增加設備、人員的資金問題。目前看來,Disqus已開闢出一條可以繼續成長的路。

那麼Disqus到底好不好用呢?

身為中文使用者,每次看到國外有什麼新的Web服務,即使新聞講得很好很好,但實際用起來,光是語言問題就是個障礙。並非看不懂使用介面上寫的英文,而是假使自己經營的是繁體中文的網站,但是外掛一個不支援中文的服務進來,看起來就不甚理想。

註冊Disqus很簡單。

步驟一,只要填寫自己的網站位址(非必要)、帳號資料。

步驟二,語系(支援繁體中文)及其他設定。

步驟三,選擇網站服務類型,常見的Wordpress、Blogger、Drupal、Joomla等都在名單中;若是自己開發的網站,可以選Universal Code,這會提供一組網頁原始碼,適用任何一種網站。

Universal Code提供的網站原始碼,其實就是一組Java Script範例,修改後加到自己的網站,就能內嵌留言系統。

下圖是CoPad網站加上Disqus的範例,Disqus有許多很讚的特色,例如對網頁載入速度的影響很小,整合後很像網站內建的留言功能,介面用起來很順手而且支援各種語系。

如果你也正在為網站尋找一個好用的留言系統,花個十分鐘試用Disqus。
Disqus (http://disqus.com)

Disqus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個好用的留言系統,而是一個在Web時代的成功創業典範,專注開發一個自己也熱愛的網路服務,投入幾年的時間,把它做到好還要更好,才是讓熱情不滅的創意工作之道。

如果你正被枯燥乏味的工作束縛,不妨利用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經營自己的興趣、解放自己的熱情,做一份自己真正能得到全心全意投入並享受的工作,而不是讓人生的青春都在與永遠做不完的專案進度賽跑。

2011年5月6日

私藏發燒好聲音 Carol's Bootleg

週末在誠品書店的閒逛,讓我發現Carol(鄭筱蓉)的專輯「Carol創作專輯《1/1》」,靜靜地展示在唱片區的角落,沒有太多包裝與宣傳,如果放在電腦用品區,可能會以為那是張空白燒錄片。但拿起來試聽就捨不得放下,這年頭要找到乾乾淨淨卻又細膩的好聲音可不容易。清新的民謠曲風,簡單卻帶著強烈讓人感動的真實聲音,這就是Carol,一位認真做好音樂的創作歌手。

Carol在誠品的現場演出。
圖片來源:普洛影音網
《1/1》這張專輯在誠品網路及實體書店在販售,一張滿滿的好聲音,定價讓人沒有不買的理由,絕對值得買張正版,支持認真的專業創作者。有了第一張,當然就想要有第二張,但是。。。

之前的專輯,卻很難找,因為Carol錄製的第一張專輯,是去年台北音響大展那段期間提供的「非賣品」。雖然是贈品,但一點也不含糊,以下節錄自普洛影音網的文章
「Carol's Bootleg」專輯裡15首歌曲,都是Carol與大家分享的禮物,也是製作專輯中測試器材的錄音師個人工程紀錄。每首的收錄方式與器材都大不相同,從真空管麥克風到微型駐極體麥克風,著名的雙變壓器放大線路到最新的數位放大,訊號線與數位線的選擇,都成了錄音過程中的有趣故事。

也就是說,這張專輯已經可遇不可求,我想應該很少人會想把它拿出來賣吧。

經過一番努力找,終於讓我拿到這張《Carol's Bootleg》,有圖有真相,先讓我們看看真相吧。
Carol's Bootleg

簡單的包裝,藏不住的好聲音

這張CD很特別,封面和讀取面都是黑色,質感
令人興奮的事情,在把CD放入Mac時,又發生了。這張專輯居然也自動抓取完整的曲目名稱,少了自己打字的麻煩,感謝前人的無私貢獻。
轉成數位檔,原版光碟當然就是放進防潮箱收藏。
由於Carol's Booleg並不是正式發行的專輯,所以想聽Carol的好聲音,可以從《1/1》首張正式發行的專輯開始。專輯網站提供試聽,YouTube也有現場演唱記錄影片,2011年6月也有一場演唱會

lyhcode by lyhcode
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