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訣竅?

選個自己有興趣、符合專長、充滿無限熱情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找到一份熱愛的工作之後,要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之間達成平衡呢?不管工作是否只為了賺錢或是為了理想、夢想,工作都不應該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無論工作再怎麼重要,也只是讓我們生活向前邁進、實踐抱負的一種方式。

不久前有著工程師疑似工作過勞猝死的新聞,之後的發展是一連串詭異的現象,政府依法稽查公司是否違法,公司為自己辯護,民眾開始議論政府為何不嚴格訂定更能保障工作者權益的法規,也有不少人認為公司不重視員工的福利和健康。但不管是政府或公司,再怎麼做改變也都只能是表面功夫,因為政府和公司都是「人」所組成。

我試圖驗證一個想法:若自己的觀念無法改變,那麼不管規定怎麼改變,犧牲生活的工作方式永遠也換不到更好的生活。(時間供給愈多,每單位時間的價格愈低)

可惜,人生不能Replay,我沒辦法過了二、三十年後,再來看看這麼想對或不對。所以,我開始汲取別人的經驗分享:

TED有一則Nigel Marsh分享的《怎樣達致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認為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能冀望政府或公司能為你做些什麼,因為每個有生命的個體,必須正視自己的生活、去解決問題,不該期望公司能幫你,也無法期望政府能改變什麼。Nigel期望社會能改變對成功的定義,成功不能簡化成擁有很多錢,而是去思考更有深度和多面性的定義:「活得好的生命。」


我們需要正式問題,自己為人生做好計畫,並且開始勇於「改變」。

若問題的根源,根本無關政府或公司,而是我們自己,是否該願意誠實面對與檢討自己呢?

我看到一篇寫得不錯的文章《當一個完整而有趣的人》,作者比較了東方和西方人迥異的工作觀念,部分轉載於下。

當絕大多數的東方人汲汲營營在想當「有錢人」或「成功人士」的時候,西方人卻很努力地在追求如何變成一個「有趣的人」,或者是「懂得生活的人」。有些人會將這原因過於簡單地歸納為,東方人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處於經濟的劣勢,窮怕了,所以還正在急起直追的階段,還沒有那樣的富裕來追求生活品質,但是如果你有機會看看西方人平均的薪水,比較當地的物價的話,就會發現,在財力上,一般的西方上班族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闊綽,但是他們卻不願意變成一部賺錢的機器,一天工作了八個小時之後,剩下的十六小時是追求享受的最好時機;一個星期工作了五天之後,另外兩天是來花掉辛苦賺來的錢的,因為如果賺了錢不好好花在心愛的事物上,就失去了工作的基本價值。 (文章連結)

也許這跟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有關,還在念書的時候,很多人會告訴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努力學業就對了。」畢業後開始工作,還是很多人會告訴你:「不要想太多,好好認真工作就對了。」

現實是,工作的時候,為五斗米折腰,真的無法想太多。

這種想法忽略一個事實,八小時的工作在一天之中其實只佔了三分之一,再扣除睡覺時間,自己能掌握的時間,大約和工作一樣都是三分之一。而一年之中不用上班的日子,大概有一百多天,也是佔去三分之一,是屬於自己能完全掌握的日子。

以整個人生來看,假設活了75歲,從25-55歲都在工作,雖然工作佔去30年,但是還有45年是完全屬於自己。

以上班工作為中心的想法來看,上班的八小時已經好累,回到家當然是好好休息放鬆一下。平日週一到週五工作已經好累,週末當然是要放空、好好玩一場。

可是這種想法,幾乎是拿人生去經營工作,而不是拿工作去經營人生。上班工作的辛苦付出,任勞任怨,不正是要將收入用來好好規畫「下班後的人生」嗎?

所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下班後的人生,如果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有90分,那麼對下班後、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就該拿出180分的認真態度。下班後的人生,不該只是讓自己休息、在工作中走更長遠的路,而是一條屬於自己、必須認真走過、風景最美好的路。那什麼時候該休息呢?慵懶漫無目的的休息應該被自己禁止,每天維持充足的睡眠和正常飲食、作息,就是最有效的休息了。

開始認真生活之後,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會不一樣。

下班後,你可以認真經營一個自己的網站、書寫或繪畫一系列自己的作品,參加自己有興趣的進修培訓課程,也可以學習第二種、第三種語言,或是花時間和家人朋友好好相處。

渡假時,可以完成一些期待已久的挑戰,搭配一些運動嗜好如登山、跑步、騎單車,或是一些休閒喜好如攝影、賞鳥、觀星、美食等。充分地利用屬於自己的時間,認真經營生活,而不是慵懶地讓時間流逝,而帶著未充實的身心回到工作職場。

也許下班後的生活,不是什麼新的題材,但最近有本暢銷書也是在談論這個議題,書名是《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

以下班生活為中心的想法來看,上班八小時實在很短,事情不趕快完成,就會拖延到工作時間,耽誤美好的下班生活,所以工作要追求更好的效率、用更好的方法,向所有不必要的加班說NO。

前進Android Market!》是一本軟體開發技術書籍,但是作者在序言分享了這麼一段想法:

由於工作的關係,筆者曾經有幸在每年到瑞士參加某跨國機構的雲端計算研發工作。除了對於歐洲的風土民情有了不同的認知之外,最大感觸就是歐洲人對於工作的態度。如果比較兩者在工作上的努力,台灣一個人真的是歐洲兩個人的工作量,或許是傳統的關係,歐洲的團隊分工以及對專業的尊重,使得他們能在不太長的工作時數下,除了能夠準確的完成工作之外,還能夠發揮創意讓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也為了能夠增加工作效率,總是會在事前一起激盪並收集各種可用資源,就如同諺語「不要重覆發明輪子」所表達的,將精力發揮在最重要的部份,因此,如果有任何現存的元件已經被証明是可行的,如何善用絕對是比重新發明它來得更重要且有效率。而這也是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傳達給你的訊息。(原文出處為《前進Android Market!》一書)

不管工作再怎麼忙,都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有任何理想就要把握當下,一點一滴逐步執行、實現,不讓「因為要上班、下班後很累」成為藉口。

4 則留言:

  1. 說到我的心坎裡了.

    回覆刪除
  2. 因為交換連結那篇無法回覆,
    我就留在這邊囉~
    希望能交換連結:)

    已先把你加在全站連結了
    謝謝^^

    凱特打結該該叫

    回覆刪除
  3. 好的!稍候就將貴站加入全站連結!感謝

    回覆刪除
  4. 寫的真是太好了,一語驚醒陷入迷思的我。謝謝作者的分享。

    回覆刪除

lyhcode by lyhcode
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